省教育厅已经正式发布《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这是未来几年江苏学校体育的重要依据,请大家认真学习,近期将组织大家进行研讨。——托罗普斯
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
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苏教体艺〔2014〕3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要求,深化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我厅组织专家研制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校遵照执行。
省教育厅
2014年2月27日
附件
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
第一章 总纲
第一节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定位
第二节 实施方案制定的背景与目标
第三节 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与实施策略
第二章 教学内容的选编与要求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分类
第二节 必学内容的选编原则与要求
第三节 限学内容的选编原则与要求
第四节 自选内容的选编原则与要求
第三章 课程学习、教学与建设评价
第一节 学生体育学习效果评价
第二节 教师评价
第三节 课程建设评价
第四章 实施措施与保障
第一节 学校制度保障
第二节 体育教研组工作保障
第三节 体育教学硬件保障
第一章 总 纲
第一节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定位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目标。通过运动学习与实践,提高体能、增强体质是课程的首要目标;发展运动认知,掌握运动技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是课程有效性的学科体现;传承体育文化,提高体育素养,提高育人效果是课程的终极追求。
依据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定位是:
一、以多样性身体练习为手段,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增强体质的锻炼课程。
二、以多样性体育项目与活动为载体,激发运动学习兴趣,培养锻炼习惯,发展运动技能的学习课程。
三、传承体育文化,学习科学健身与保健知识的养护课程。
四、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品德和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性(合作与竞争,角色与责任,抗挫折能力等)的教育课程。
正确的课程定位有助于准确把握课程性质,避免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价值的认识泛化,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节 实施方案的背景与目标
一、基础与条件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以及省教育厅等部门颁发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奠定了实施方案的政策法规基础。
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取得的经验与成果是继续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基础。目前,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基本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时间得到了保证;我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指标下滑的趋势已经基本得到遏制,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效果初显;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已逐渐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些为我省贯彻实施课程标准,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二、问题与差距
由于我省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解的差异,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
(一)对课程标准中目标理解的偏差引起的实践偏误,导致增强体质目标的弱化,技能学习目标的淡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价值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
(二)不同地区与学校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规范等方面呈现较大差异,发展不平衡。
(三)各学段教学内容的递进关系上存在断裂、重复、混乱、无序等现象,在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上存在经验性、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依据与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各地编制实施方案,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本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明确的要求;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在课程编制与实施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地、各校应根据本《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制定本地和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和教学计划。
《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提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标准和教学要求,规范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育体与育人效果。
第三节 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与实施策略
一、规范性与灵活性
在贯彻“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理念时,要防止出现弱化体育的基础性和规定性的倾向,为此,《实施方案》强调在完成《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课程的规定性和基础性,守住体育教学质量底线。为了有效调动各地和各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省联动,扎实推进课程实施,《实施方案》在基础要求上强调规定性,在提高要求上体现较大的灵活性。
第一,《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各水平段的内容范围与教学要求;各市、县(市、区)和学校要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具体落实到“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之中。
第二,《实施方案》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划分为必学、限学、自选三类。其中必学内容在本《实施方案》中规定;限学内容由市、县(市、区)从本《实施方案》规定的类别教材中,选择具体项目教材,以符合各地的实际和形成地方特色;自选内容由学校根据办校的办学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二、分层递进的连续性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和体育运动学习规律,克服学段分割、缺乏联系的弊端,以不同学龄呈现出的体育学习特点选编教材,努力体现体育教材学科特点的连续性。
小学阶段加强基础运动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运动认知,奠定体能素质的发展基础。初中阶段继续加强基础运动能力的培养,初步掌握并运用多样性运动技能,发展体能素质。
三、以点带面、逐步展开的适应性
各地区应优先选择部分基础条件好、师资队伍强、已有良好前期成果的学校,率先进行《实施方案》的试点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扩大。
根据我省各地、各校客观存在的差距和差异,从《实施方案》的基本要求入手,分步实施,逐渐完善,最终全面达到《实施方案》的要求。
四、探索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与教学实践的成果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活跃的学术思维和大胆的创新意识为基础,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与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广大教师要努力学习,利用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培训与教研和校本教研,以及个人自学,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课题的申报、研究,以教科研为引领,带动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
第二章 教学内容的选编与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是课程建构的核心之一。《课程标准》制定了各水平段选编内容与学习评价的标准,具体采用什么教学内容,由各地区、各校自行选择。《实施方案》属于省级地方性中观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在确保课程基础性、规定性的同时,给各市、县(市、区)和学校留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保证一定的灵活性。
第一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与实施要求
《实施方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规律,将体育教学内容分为三类:
(一)必学内容:基本活动技能(田径类、体操类);武术;体育与健康知识。在《实施方案》中作出具体的规定性要求,全省所有学校必须教学。
(二)限学内容:球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韵律活动与舞蹈;民间传统体育。《实施方案》做指导性要求,由各地根据本地区特色、条件与传统,提出地域性统一要求。
(三)自选内容:游泳、三门球、中置足球、花样跳绳、国标舞(体育舞蹈)、定向运动、新兴运动项目等。由各校根据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传统自行选择与安排。
二、各类内容的课时比重
|
水平一 |
水平二 |
水平三 |
水平四 |
必学内容 |
50% |
40% |
40% |
30% |
限学内容 |
30% |
40% |
40% |
40% |
自选内容 |
20% |
20% |
20% |
30% |
注:各校制定计划时可在各类内容的规定比例上下浮动5%。
第二节 必学内容编制原则与要求
一、选编原则
(一)基础性。首先,将传统的“田径”、“体操”教材重新建构为“走、跑、跳、投、支撑、悬垂、滚翻、攀爬”等基本运动技能。在义务教育阶段,这类教材对发展学生的基础运动能力具有独特作用。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特征和体育学习特点考虑,各种运动“项目”的学习是发展学生基础运动能力,为后续运动技能的发展和未来的生活、学习、劳动等奠定运动与体能基础。
其次,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正处在体能素质与动作技能发展的敏感期,强调 “田径”、“体操”类教材对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独特作用,打好体能素质的基础,奠定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第三、将基本运动技能列为“必学内容”,是实施《课程标准》提出的“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等要求的重要举措。游戏在小学阶段是既可以作为教学手段,又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喜爱的运动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实施方案》虽然没有单独将游戏作为必学内容,但各校在具体教学时要重视游戏的教学。
(二)针对性。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外延的课程目标和价值均无法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将田径类、体操类教材列为必学内容,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体能素质发展的针对性。将传统的田径、体操教材归类为基本运动技能,突出了这类教材对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针对性。
(三)文化性。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精粹,学习武术,对儿童少年在身体姿态控制、动作技能发展、增强体能素质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学习武术,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道德精神的修炼、武术文化的习得有着显著的效果。将武术列为必学内容,既有对学生身体锻炼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对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文化内涵、传承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规范性。针对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操作层面教学内容差异较大、教学要求参差不齐、教学质量缺乏标准的现状,将基本运动能力与武术列为必学教材,规定必学内容和一定比例的教学时数,有利于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凸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性教育功能,强化体育学习与锻炼对学生体能与身体素质的干预,统一全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标准,有序推进体育课程改革,逐渐形成我省的地域特色,有效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价值和育人功能,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实施要求
(一)保证必学内容学时。参照本《实施方案》对必学内容学时比例的规定,各校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保证必学内容的学时,落实必学内容的教学。
(二)科学编制与实施必学内容的教学。合理安排练习负荷,要切实保障课的练习密度不低于30%,提高体育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的干预效果。针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要规范技术教学的程序与要求,明确“教”与“练”的区别,科学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效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三)激发学生学习必学内容的兴趣。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的目标内涵,在进行以“基本活动技能”为必学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多样性的内容创编、教学组织,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与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倡选用游戏和竞赛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逐渐养成健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强化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教学。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部分的教学,要结合体育运动实践进行精选,可以(因天气等原因)在教室上理论课,也可以结合运动教学实践传授相关知识与理论。如果体育教师承担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则教学内容可以拓展到卫生保健类教材。
(五)加强培训与研修。开展各层次教研活动,认真学习《实施方案》,为提高基础运动能力,对武术教材,要进行专门的师资培训。
第三节 限学内容编制原则与要求
一、选编原则
(一)继承与发展。球类、韵律活动与舞蹈、民间传统体育等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普遍采用、行之有效。学校体育设施与器材的配置、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基本上胜任这些教材的教学。因此,将这些教材列为限学教材。本《实施方案》精选了限学内容的教材,并按各项目难度梯度,提出了基本教学要求,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兴趣与文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体育教学内容应逐渐增加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和理解体育运动文化。体育运动项目,既有竞技性,又有健身性。学会一些运动项目,从中体验到乐趣,是养成健身锻炼习惯的前提,也是逐渐形成运动与健康的价值认同的基础。体育运动项目是人类运动文化的结晶,体育课程的文化性需要以学习运动项目来体现。在学生参与练习过程中去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理解体育运动文化,逐渐形成现代体育价值观。
(三)约束与灵活。限学内容的范围和课时比例,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在各学段的限学内容中,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教学,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进行选择,分别安排在不同学期、安排不同的课时,这是限学内容设计与实施中的灵活性。
二、实施要求
(一)科学设计与安排。根据限学内容的学时比例,选择各年级限学内容的教学项目,在规定的课时比例范围内,制定各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二)强化基础。限学内容是面对全体学生发展运动技能的学习内容,是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针对各水平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而设计的运动技能学习课程。因此,各项目运动技能学习,应定位在基础层面:一是运用各项目的特殊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二是学习各项目的基本技术,发展各类动作技能;三是为各项目技能后续发展、为高中选项教学和未来社会生活中健身锻炼打好基础;四是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两项以上运动技能。
(三)逐步提高要求。运动技能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特征,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必须抓实、做好。运动技能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完成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技能(在必学内容板块已经体现);二是需要特别关注通过学习获得的专门运动技能;三是专项技能,是完成特定运动项目的专门技术与能力。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中,应兼顾三个层次的运动技能教学,小学阶段侧重基础技能,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侧重专门技能,专项技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所兼顾。
(四)加强教研。为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各级层教研活动要认真开展专项教研活动,研讨教材,钻研教法。各校教研组要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完备教学文件和校本教研活动。
第四节 自选内容编制原则与要求
一、选编原则
(一)灵活性。《实施方案》在课时分配中安排了20%—30%的课时由学校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体现在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给予学校、教师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权。
(二)地域性。我省各地、各校条件千差万别,具有一定的体育教学传统,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实施方案》中自选内容可以保证校本化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形成每一所学校的特点和特色,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三)适应性。鼓励各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积极引进新兴运动项目,与社会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密切联系,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二、实施要求
(一)整体设计。根据《实施方案》的规定,原则上以20%课时为限,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课时比例可以有5%的浮动。据此,与必学内容、限学内容一起,完成教学计划的编制和修订。
(二)目标引领。自选内容的教学,仍然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体能与素质发展优先。
(三)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期的需要和本校的特色追求,自选内容也可以是必学内容、限学内容的补充或拓展。
(四)形成特色。提倡“一校一品一特色”,多样性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丰富教学实践成果。
第三章 课程学习、教学与建设评价
第一节 学生体育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应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
一、体能测试成绩。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达到《课程标准》中“身体健康”目标的要求。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技能学习的效果评价。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技能学习目标,达到《教学指南》中“运动技能”目标的要求。
三、体育学习态度与行为评价。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达到《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要求。
第二节 教师评价
一、教学基本功。参照我省“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师基本功大赛”、“体育教学能手比赛”和《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试行)为依据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二、教科研能力。主持或参加课题研究;撰写、发表教研论文;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等。
三、执教能力评价。参照《教学指南》的要求进行评价。
第三节 课程建设评价
一、校本课程建设(形成校本特色)。
二、体育教研室(组)正常进行教研活动,管理规范。
三、体育教学文件规范,要素齐全,落实到位。
四、体育教研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工作。
第四章 实施措施与保障
第一节 学校制度保障
一、按规定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保证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二、校级领导分管体育工作,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题会议。
三、配置足额的体育教师。
四、在工作量计算等方面,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工同酬。
五、编制本校体育教学工作规范。
六、在学生素质报告书中,体现健康、体能素质内容。
第二节 体育教研组工作保障
一、每周进行业务学习,集体研讨体育教学及其他学校体育工作。做好文字记录,汇编成册。
二、编制规范、完整的《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集体备课,完成各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汇编成册。
三、充分利用本校的体育资源,编制本校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方案与计划,建立家校互动,联手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方案。
四、积极申报省、市、县级课题,提升教科研能力。科研引领教学,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第三节 体育教学硬件保障
一、按《江苏省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置标准》配置足够的体育教学器材与设备。根据本校的体育特色与传统,配置多样性、简便实用、价廉物美的体育器材,保障教学需要。
二、场地维护、器材保管有章有人,管理规范。
三、创造条件,完善体育场馆建设。
具体内容请下载附件: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doc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