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教师”到“名师”——边听边悟镇西老师在年会上的讲座
四 川 谢 华
没有记忆就没有智慧。我选择手写笔录的方式去记忆珍贵的所见所闻。将优秀的资源扩大其影响力。对于教育,我就在一天一天捡拾起砖瓦玉石,期许用心血智慧建筑教育童话的城堡。—— 四川 谢华
2013年7月21日上午,李镇西老师在湖北仙源年会上讲座《自己培养自己》。带给了参会者深刻的思想启迪。李老师讲到成长的力量,在于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生长的姿态才是人才的姿态。
“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不可回避现实对教师的挑战。站在教室门口的老师,应该时时站在民族的门口一样思考教育的未来。
李老师在与会者的互动交流中高度概括了好老师标准:课上得好,班带得好,分考得好。
在好老师基础上再加上”能说“与”会写”,就是“名师”标准了。
我想,其实标准仅仅是李老师提出的方便大家衡量的标准,并非是最高境界。关键是构建这些标准背后的元素, 才足以见到什么是真的好老师,什么是真的名师。
李老师提出了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
一、不停地实践
教师上课,带班,找学生谈心,处理突发事件等等,都在实践中见证教师成长。教师成长当有这样的心态,把每一堂课都当做研究课。把每一个班都当做试验田,精心耕耘,记载诸多样本,数据,不断掌握第一手资源。
李老师将日行千里的马与同样”日行千里“的驴做了比较。一个是变化着行程,看了无数风景,积累了人生的经验。 一个是围着磨盘转了千里。就像不会思考的老师用一个教案教了一辈子书。而优秀的老师终其一生都在思考新的 教育。记得于漪老师的课也是上千堂不重复,总有新意添置其中。变化的课堂流动着生气与活力,学生才能真正的学而不厌。
李老师说每一个班级都有一个集子汇总学生成长的记载。这就是朴实的实践。
二、不停地思考
知识分子以思考赢得尊重。思考每一天的教育行为,生活细节蕴含着诸多的教育至理。李老师举例谈到对学生的尊重,从学生借用水杯到老师借用红笔的故事对比中,我们思考对教育的认识。凭着良知做事 ,凭着常识思考,就可以将很多炫目的东西揭示出最本真的质地来。
思考,就会揭开神秘的现象,就不会陷入”第十名现象“的谬论,就不会将教育业当做加工业,就不会将学校轻易冠名为什么什么特色学校。正如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成才。也就不会陷入教育急功近利的处境。
三、不停地阅读
作为教师,不读书,无以教,无以活。
这里李老师更侧重于他对语文教学的引领阅读。
比如教师应该读四大类别的书籍:教育刊物,了解学科领域,同行的人在思考什么,可以促进自己思考;教育经典,比如读苏氏著作,就是很好的教育阅读开始;学生读物,这是了解学生的捷径,走进心灵的教育,才是真的教育。学生读物里感知儿童世界。人文书籍,对教育提高到了很高境界。教育,教学,到人文素养积淀。
李老师再次将侯长缨老师的近期阅读书单开列出来,全场为之振动。更加明白了教师自我培养自我成长中,有一种元素叫做:坚持,坚持,坚持!
四、不停地写作
写什么,怎么写,李老师知道教师困惑所在。教育的写作不等同文学的创作。
教育备忘,无论多么匆忙,记载下可以记忆的线索。
教育随笔,教师思想一个流淌的地方。
教育故事,将师生的成长故事记载其中。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 ,多姿多彩,有情感,有智慧,有思考的老师。能够如数家珍将班级故事讲说。一个故事,就是一个班级,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学生的成长历程。记载有意义的包含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故事。记载完整故事,有曲折性。记载故事有现场情节,有细节。不要追求华而不实的词语,重在真实。不要以写作时候的认识代替事情当时的思想。
教育实录,含课堂实录。这些原生态的资料,就会在写作中丰满起来,灵动起来。不断修正的教育课堂,就是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的过程。
当这些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成为了教育教学的常态,就是找到了自我培养的方法了。带着成长的心态,将人生中感受的痛苦视为生命中必须的盐分。痛苦的程度取决于盛放的容器,放置在一个杯子里,浓度太高,必然苦痛。放置在湖泊之中,水质甘甜,清冽可口。
正如一语可以解开所有纠结:心小了,小事就大了;心大了,大事都小了。”空长灭征鸟,水阔无还舟”,给自己一片浩瀚,驶出一片天地。
我常常给学生积极心理暗示,对于我同样受用:现在我们不优秀,但是只要在路上,我们就在奔赴优秀,而后就是卓越路上!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