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式”家庭教育的价值何在
吴非
几年前曾有加拿大华侨向我介绍华人子女的教育,说在加拿大的一些学校里,如果一个班上转来两个华人孩子,那么学习最好的加拿大孩子只能做第三名;如果来了八个中国孩子,那加拿大孩子至多只能做第九名了。我听后觉得言过其实,这也太夸张了。这两年听到的情况是,在北美许多城市,随着移民的涌入,一些公立学校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多是亚裔孩子,华人子女成绩的确比较突出。于是华人子女家教模式也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乎类似前些年喧嚣一时的“哈佛女孩”式的各种家教经也欢腾起来了。
今年年初,耶鲁大学蔡美儿教授的《虎妈战歌》引发美国有关家庭教育的讨论,“虎妈”蔡美儿一下成为新闻热点。虽然其后她发表谈话作了许多解释,没有了先前的锐度,也是因为发现她那“十不准”引发了太多的负面评价,有损教师声誉。但我估计她的本意,也并非是要写什么回忆录(毕竟才四十多岁),不过是要向社会炫耀自己教育子女的成就,并不一定是要挑战现代教育理论。只不过她的判断力实在不强,她的家教经,不但在美国社会遭遇阻击,就连她试图代表的中国家长也不买她的账。客观一点评价,一个并不具备现代文明素养的华裔教授,以她自以为是又一次地贬低了中国教育。
热议已经过去,大家也冷静下来了。教育界对“虎妈式家教”要不要在思想上来点清理呢?
成年人出书吹嘘儿女学业成就,本是最无味的,国内经常有这样的热炒,没想到世界名校的教授竟然也热衷这样的事。“虎妈”真的没有预料到后果么?
论起家教的“虎狼”之相,若在中国本土,以“虎妈”自许的蔡美儿真是夜郎自大,负面典型有过之无不及,但毕竟难登大雅之堂。2009年2月《南方周末》曾刊登安徽一名高三学生的文章《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内容极为震撼,而一些家长和教师却见多不怪。该生控诉的要“逼疯”他的人中,首先是他的父亲,那才称得上威猛,比所谓虎妈凶狠十倍。父亲对他说:“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试问,在美国,耶鲁教授蔡美儿敢这样说话么?绝对不敢。我大致看了一下“虎妈家教”的事略,也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她敢在美国土地上那样做,也算她有触碰底线的勇气。世界各国都能找到虎狼式的家庭教育个案,本不奇怪;但是可能很少有人敢说自己的行为“代表”了民族教育。因此必须指出,“虎妈式”就是“虎妈式”,不代表“中国式”,中国也不止一个“式”。这一点,一些孤陋寡闻的美国人误解了,他们以为所面对的中国经济就是靠这个“虎妈式教育”“崛起”的,因此忧心忡忡,开始考虑要不要学学做个“二虎妈”。如果清醒一些,美国人也不该忘记他们的许多教育个案。我在十多年前看电影《死亡诗社》时,也想到过,美国私立学校压制学生自由的严格管理,很可能也是为迎合一些望子成龙家长的需要。
据说《虎妈战歌》的介绍上有个标题十分抢眼,叫“为什么中国妈妈更有优势?”——错了。“虎妈式家教”不仅不能代表华人家教,也不能代表中国母亲。“虎妈式家教”也让中国社会惊讶,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之后,城市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导致的是另一种社会问题。当然不必在此论说。
依“虎妈”自己的解释,是她看到“富不过三代”而痛心,遂下决心严格教训女儿。原来她的心思,大概是想“富过四代以上乃至百代”。这种愿望,在虎狼世界里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在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教育学家认为,民主家庭中长的孩子,“成才率比较高”,有创造性。但这里只是谈“成才”,可能不一定有太大的价值;我更愿意探讨的,是为什么民主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有自尊,性格开朗,有仁爱之心,有关注社会的意识。这种教育下长成的孩子,他们未必全都是“才”,但他们至少是心理健康的人,特别是其中许多人富有社会责任感,也有家庭责任感。这种现实,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虎妈式”的思想局限,仍然是“棍棒下面出人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是中国旧文化的“粹”,实在不登大雅之堂。我在苏南皖南古镇古村看到商贾院落中的书屋,在山西则看到晋商的“大院文化”,那种高墙深院里严格的家教家规,惟一目的就是让子孙“保卫财产”,他们才不会去想什么富国强兵,更不懂去想什么“中国人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再看“虎妈”,虽然做到了耶鲁大学的教授,其家庭教育的境界,仍然和中国山沟里的土豪没有本质的差别。“虎妈”说要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为了培养“富四代”乃至“百代加强版”而奋斗,可是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竟连“富二代”都不想要,把钱全捐出去了。
我们要弄清的是:那种剥夺孩子的个人意志,用严酷手段逼使他们“苦读”的教育,究竟是要把他们造就成什么样的人?可以看到的,不是要把他们培养为有仁爱之心的高尚正直的,为社会服务的人,而只是“今后在社会上不会吃亏的人”。也就是说,他要孩子成为一个极端精致的,能获得全部利益而没有其他人可以争夺的,享有物质富裕以及一切特权而且很安全的个人主义者。
我的一位朋友曾说过,当他为女儿买了钢琴之后,全家的幸福就少了一半,这个四岁的女孩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弹钢琴,她有许多想知道的事并没有谁想到得告诉她,她很想在草地上玩,可是她被吆喝回去学弹钢琴,而且她的许多小朋友也必须学弹钢琴,她在学习弹钢琴时要不时注意母亲的眼色,注意钢琴教师的脸色,她真是太累了……她原来爱听音乐的,可是现在每当听到钢琴声,这小女孩便难得有笑容。另有一位孩子,4岁时,幼儿园教师认为这孩子“计算能力有问题”,要求家长 “多加辅导”。于是家长在家里“启蒙”了,每天让他做十以内加减法;适得其反的是,孩子得了“数字恐惧”,连听到“你们家几个人吃饭”,“快点,去拿四双筷子来”这样随意的话都认为是“测验”,都感到自卑,捂起耳朵逃走……从小受这样的教育,能有什么童年?至于进了小学中学,“得不到第一名不带你出去旅游”,“进不了前三名你就去死”之类的话,也会从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嘴里出来。“虎妈式家教”的“中国群众基础”就在这种地方。
“虎妈式家教”的根子,在于过于看重“丛林法则”,夸大社会的可耻,无视人间的真善美,自然也就无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我在和一些教师交流时,发现我们大家对一种学生都很注意:这些学生非常在意学习成绩,有很强的名次意识,热衷成绩方面的竞争,妒忌别人取得好成绩;与周围同学关系比较淡漠,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朋友,只有“对我有用的人”;他们对教师很挑剔,和教师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希望教师偏爱自己;对人有戒备心理,不轻易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有利益的时候,他们勇敢地直接表达;在集体活动中,他不肯多出一份力,不愿意“吃亏”;他们对“场面上的事”也能恰当地应付,但是没有真诚……值得补充的,是他们的家长都表现得非常精明、有主见,和教师联系密切。而这种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就杳无音讯了……几乎每届都有这样的学生,人数不是很多,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一种典型,影响力比较大,在集体生活中,破坏性也强。在正常的学校教育中,一名善于思考的班主任,经常不担心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往往要在这种学习成绩虽好但比较自私的学生身上多花一些精力。然而即使教师努力,往往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家庭教育的力量是强大的。学校的理想道德教育,往往在家长极其鄙俗的一句话前就被消解化解,千百年来“人上人”的诱惑,往往也是难以抵御的。
对“虎妈”的家庭教育观,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先进性,看不到文明,也看不到智慧。比如,她以一名法学教授的严密逻辑对小孩子说“不准学习钢琴小提琴以外的乐器”和“不准不弹钢琴或小提琴”,和“不准不愚蠢”之类,实在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极端专制的旧时代,中国式的家庭管教也的确培养出了一些有用的人,正派的人。但这是不是就可以代表教育的一般规律呢?这种模式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代表先进文化的人物呢?比如,父母用板子打孩子,逼孩子学弹琴,有可能打出一个琴师,但绝对不可能打出一个音乐家。我想,幸亏用板子只能打出个“钢琴十级”,打到一个“高考加分”,如果能用板子打出个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那样的音乐家,那“中国式虎妈”真不知道要打死多少孩子呢。
如果有人认为“虎妈”只是个普通的中国妇女,她的教育观不值得批评,我想也是可以理解的。美国一些评论者依据“虎妈回忆录”来判断中国教育,其误会程度和先前盲目崇拜我们不了解的西方教育的危害是同样的,这一回可要轮到美国家庭谨慎小心了。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