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通中教工“乐在其中”单车俱乐部成立。当日清晨,俱乐部一行13辆自行车从学校东大门出发,开展了俱乐部首次骑行活动——骑访抗战时期海门市余东镇通中敌后分校旧址,往返全程106公里。
单车俱乐部是我校教工自发组织的最新业余健身活动团队。此前我校教工先后组织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和游泳等体育项目俱乐部并经常开展活动,此次新建的单车俱乐部是其中最具普及性的健身团队。参加本次单车俱乐部骑行活动的成员共18人,其中骑完全程的成员中年龄最大的62岁,年龄最小的是一名教工子女今年刚小学毕业年龄12岁;参加骑行活动的还有5名女教工(部分女教工轮换骑行)。
选择8月12日成立通中“乐在其中”单车俱乐部,是为纪念6年前的这天南通籍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一日三金”的辉煌业绩(在这一天内,南通籍运动员夺得三枚金牌,此后南通市政府将该日确定为南通市的全民健身日);而选择余东镇为骑行目的地,是因为该地曾是抗战时期我校敌后分校旧址,我们将在此地访问当年与我校敌后分校师生有直接接触的当地老乡。
据校史记载,抗战时期自1938年日寇侵占南通后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我校师生先后在上海市、海门余东镇、海安角斜镇、东台鲁灶庙等地坚持敌后办学,并在办学所在地广泛进行抗日宣传。本次骑行目的地余东镇校址旧貌见下图。
该校址是当时城隍庙的厢房,位于现东岳庙北隔壁。1938年3月,我校师生根据当时国民政府的安排在此上课数月后迁往海门角斜镇继续办学。上世纪五十年代城隍庙拆除,院内这口老井也已填没。此次寻找敌后学校旧址时我们意外发现余东古镇另一口600年的姊妹井尚在(右图),甚为欣喜。 在教室旧址旁,我们找到一位精神矍铄的94岁老奶奶(下图),当年她亲历我校师生在此上课的情景。老奶奶叫潘玉瑛,是烈士子女,父亲曾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在她10岁那年,父亲被地主民团暗杀。我校师生在此上课时她已18岁。 |
老奶奶回忆说:日本鬼子来之前,南通有二、三十个大学生(当时老乡称中学生为大学生)来我们这儿上课,前后几个月;师生男女都穿青灰色长袍,一些学生胸前纽扣处插一支钢笔,白天上课,晚上就在城隍庙搭台演戏宣传抗日,还教当地老乡唱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老奶奶边说便轻声哼了一句歌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余东镇位于海门市东北部,是一座有1300多年文字记载的古镇,上图是至今仍保留完好的古镇老街。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后来海中涨起了一条沙洲,叫做余中沙;唐朝初年余中沙两侧又逐渐形成了新沙,人们把东西两侧的新沙称为余西和余东。余西和金沙相连,余东向东又涨起五里墩、包场等地。唐玄宗时(公元722年)开始将余东一带辟为盐场。 在老街上还保留着著名戏剧家、我校1936届校友江村的故居(左图)。 |
参加本次骑行活动的教工组成通中“乐在其中”俱乐部首批会员,会长是退休教师范建(就是去年骑行川藏线的老范),副会长是体育学科包牧老师,其他会员包括卞秀凤、蔡燕宁、许薇、刘晓华、陈风雷、朱全中、姜晖、徐峰、黄勇、季振国、朱华、陆晟、陆伟伟、蒋卫星、钱建明等;一道骑完全程的12岁小学生叫陈一驰,是陈风雷的儿子(下图左一)。
此次骑行全程,团队平均骑速为19公里每小时。著名品牌“捷安特”自行车南通小石桥专卖店特派服务车全程陪同并提供维修保养服务。以下各图请欣赏骑程集锦。
下图是抗战时期南通中学敌后分校位置示意图
附2:此次骑行的精彩视频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