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当你走进高一(4)班的教室,一定会被教室前那硕大的“静”字所吸引。红底黄字的醒目大字时时刻刻警醒着我们。那也是赵老师所给予我们的教诲和告诫。
赵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他的课堂总是能给我们带来宝贵的知识。虽然字体有时比较潦草,但是无论是在函数上还是立体几何的证明上,总是井井有条,思路清晰。常常“稍微变一下”,将简单题瞬间难度提升,令我们“叫苦不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也乐于开动脑筋。
对于我们同学来说,赵老师的人格魅力并不只是在于教学水平。每天早晨、课间、午休、自习,赵老师总会在教室的过道里走来走去,一对一查看同学们的作业情况,而且会根据每一个同学的实际情况,给出针对性的建议。他似乎对于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都了如指掌,连一些细枝末节也考虑周到。而当考试后,赵老师总会和学生一起,结合中考以来的每次考试分数、排名的波动,结合平日里的常规、行为,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学习状况。三个月来,从未停止过,从不敷衍了事,从不忽视落后的同学,对于每一个人,赵老师总是极负责任的。
常常有人觉得男老师不如女老师细心,但事实上,在一些学习生活的细节上,总是能看出赵老师对我们细腻入微的关怀。比如,考试的成绩单出来了,有的同学成绩并不理想,但是为了分析全班的考试结果,则要将表格投影出来公映,而在这之前,赵老师总会细心的将学号和名字隐去,并将排序打乱。这样,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结果,又保护了同学的自尊心。
至于“静”字的来源,还有一段故事。开学初,同学们或许仍然沉浸在暑假的轻松中,尚未调整入高中的学习状态。在此期间,班级常规比较松散,纪律有些涣散,而这对于高中的紧张学习生活是不适合的。赵老师或许发现了问题所在,每天放学时都会“讲一下最近的情况”。他并没有对于同学进行点名批评,也没有高声斥责我们,而是为我们仔细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教育。
放学前的长谈似乎成了每天的必修课,不仅仅是关于学习,更是对于人生态度的谈话,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处事。“我对你们的表现很不满意。”赵老师常常这么说。但是话虽这么讲,赵老师从未放弃过对我们进行教育。
赵老师总能发现问题的要害,极精准也极深刻的对我们提出要求。“静”,无论是上课,下课,自习,放学,都要保持安静。这其中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安静本身,而是这种集体观念,纪律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赵老师常常说:“教室是学习的地方。”没错,在一个安静的氛围内,才能静下心来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班风。
他常常提到“三件事情”:上课听讲,完成作业,整理笔记。赵老师总说只要认真做好这三件事情,要学好其实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对照自己,往往并未做到位。总是欠缺一些。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并非一蹴而就。
他说:“高一没有缓冲期。”这破除了我们中部分同学的观念,也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全力以赴。而在这段发展历程中,对于一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赵老师总是给予鼓励,“掉眼泪是没有用的。”只有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对于一些妄自尊大的学生,赵老师也及时予以制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他们拉回正道。
赵老师的影响总是体现在细节之中,如春雨般无声的浸润我们。或许,今后“静”将成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大音希声,“静”不再只是一个空洞的形容词,它会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赵老师的谆谆教诲必将永远的铭刻在我们四班同学的心中。
2016级高一(4)班 陆天奕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