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师情
郑板桥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高干为扶持。
老师,自古神圣而受人尊敬。我对老师最初的印象是开蒙时诗集上的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时我读懂了老师的奉献。再后来,上了高中,学了韩愈《师说》,里面那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让我明白了老师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宗海银老师用自己的温暖举动给了我们藏族学生一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高一时宗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另一个西藏班的班主任。记得2014年12月,我们西藏班面临分科。大家都不断地做着心理斗争,我也不例外。按父母的意思,他们希望我学理,以后学临床医学,而我则对汉语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想报考汉语言文学。当天语文课,宗老师走到我面前,说:“旦真旺加,你一定会报文科,对吧?”我笑了笑说:“我学理,我父母想让我当医生。”然后老师嘴巴抿出一丝微笑,娇嗔地说:“其实吧,学医也不错,普度众生,积德。”那是句很温馨简单的话语,让我坚定了去理科班的信念。不意期末考试之后,我由于物理成绩不达标,被调剂到了文科。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我哭了,泪水如同洪水猛兽涌出眼眶。当时的感觉绝对比“友谊的小船翻了”和“爱情的巨轮来了”来得更猛烈一些。我感到我没有达到父母的目标,我不是一个乖孩子,这是我十六年来第一次让他们失望,至少我自己那么认为。
我永远记得那天的苍冥,暮云叆叇,霡霂绵绵。
我含着泪把修改好的志愿表交给了班主任陈老师,待在教室准备上课的宗老师看见我后,又露出熟悉的笑容,当时的我感觉她像一口熔炉,可以把我身上所有的负能量都蒸发掉,那种情感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表达的,怎么讲呢,就像是感冒时的一杯999感冒灵颗粒冲剂,很温暖,很贴心。我一把抱住了宗老师,她说:“别哭了,以你的能力上文科班是很正确的选择,相信两年半后你绝对不会为如今的选择而后悔。”又是满满的鸡汤,配上一位女性手臂的力道与温度,好踏实。
如果没记错,当时我们合了一张影,还发了“说说”。当时我的配文是“新班主任,美哭了”。现在想想,真对,是美哭我了!
升入高二,我刚从拉萨返校,第一周我就因为常规的问题被扣了班分。我知道宗老师是一位严厉的班主任,于是提心吊胆的上了两节课,但终究没有逃过被训。老师动之以情言之以理给我讲了许多。终了,没有重罚,只是抄写了N遍《中学生守则》。在交罚抄时,老师意味深长地问了一句:“你恨我吗?”当时的我竟无语凝噎。恨吧,因为我为此浪费了一周的时间;不恨吧,因为那是我自寻的恶果。但我知道归根到底,那一切都是宗老师对我的一种“恨铁不成钢”。现在,我撤回当时说的那句“可能恨吧”的回答,我要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并给出理性的回答——我不恨。
以上就是宗老师对我温暖和严厉的爱。
两年了,宗老师为我们这个特殊的班级付出了许多精力。她会隔三差五给我们买小面包和点心,就因为同事的一句“那家的面包老好吃了”;她会一年买一次超大的蛋糕庆祝我们43个人共同的生日;她会送学习进步的同学电影票;她会和丈夫在同学半夜生病时亲自熬粥和买补品来看望;她甚至为了我们寒假不孤单放弃了陪家人去法国的机会……,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位汉族老师对藏族学生深切的爱与奉献。在三尺讲台上,她的谆谆教诲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她警示我们“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鼓励我们在挫折面前懂得“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在我们挥霍时间时,告诫我们“不餍饫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还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老师让我懂得了“未知天地恩何报,翻对江山思莫开”。
记得儿时,在重庆,看奶奶酿造米酒:把一锅蒸过的米饭,倒进缸里,然后密封起来。那时,我想,把米密封起来,不会馊吗?可七八日后,缸里的米饭不仅没有坏,而且还从里面溢出越来越浓的香味。平时的米饭,隔上一两天就会馊,为什么把米饭密封起来,数日不馊,反而生出香味来呢?奶奶拿出一粒药丸似的东西,圆圆的,玻璃弹珠般大小,用浓重的重庆话说,那是酒曲,只要在密封的饭里面放上一粒,本要馊了坏了的米饭就会变成芬芳的美酒。
在人生的长河里,我们也会有“变坏”的时候,但因为有无数爱的酒曲——父母之爱,同学之爱,夫妻之爱,以及今天所讲的老师之爱,把我们一次次从“变坏”的处境里拉回来,我们才一次次品尝到人生的佳酿。
宗海银老师就是我生命中的一粒酒曲。
2014级高二(17)班 旦真旺加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