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暑期高考之后、录取之前,南方周末报以《敢再“考”一次吗》为题,请全国的高中毕业生们再参加一次“文科综合”自我测验。该报邀请了国内文、史、哲、法律、社会及艺术研究诸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学子们备下这张试卷。这是一次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监考老师,更没有分数的考试,欢迎考生查阅资料,也鼓励考生“交头接耳”,更欢迎考生对这套考题提出质疑、辨析和创见。测试题网址如下:
http://www.infzm.com/topic/exam.shtml
兴之所至,校园网编辑部邀请今年6月12日我校高三毕业典礼上发言和向母校赠送纪念礼品的三位毕业生代表、被同学们戏称为“北大三剑客”的蔡一能、丛薇、周蜜同学各自选一题解答。三位校友欣然应允。蔡一能还推荐了本届另一位校友薛可参加答题。4位校友的答卷将陆续在本网站全部发布,供在校生参考,也欢迎大家来稿质疑辨析。 本篇周蜜的答卷是第三篇。周蜜现录取北大元培学院,前几天已经开学报到了。右图是周蜜的近照。 以下是她的选题和答案。 【政治】第19题 康德和马克思都说:我是世界公民。简要回答这个论断提出的背景、内涵和现实意义。 |
【周蜜的答案】
【背景】
德意志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一句他的常被引用的话:“有两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将其与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结合起来,我的理解是:“头顶的星空”代表了康德虔诚的信仰,而“内心的道德准则”则是指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责任的,我们应尊重并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不将他人作为达成目的的手段,或者叫做“义务伦理观”。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的尊重、平等、自由,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种族的歧视,没有文化的差别。这便是康德的世界公民主义的思想基础。
而因启蒙运动的影响,康德对社会进步、历史发展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即便是生活在争端不断的十八世纪,即便家乡普鲁士数次卷入战争,康德仍然提出了他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永久和平论》,倡议成立“国际联盟”以各国远离战争、维护世界的永久和平。(当然康德也看到了永久和平的困难性,承认这是“最后才能被人类解决的问题”。)或许,动荡不安的社会更加激发了康德对世界“大同”的渴望。
顺便一提,古希腊哲学中的斯多葛学派曾系统地阐释了“世界公民主义”,这无疑对康德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以义务伦理观为思想基础,在古希腊哲学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在战争、动乱的震撼下,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日趋成熟。这便是他提出该论断的背景。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看到有人认为,马克思是在一八四九年因犀利批评当局、宣传无产阶级革命而被驱逐出境时提出“我是世界公民”的,且该论断只是对自己被当局迫害的戏称。对于这点,我不敢苟同。
我无法准确了解到马克思提出该论断的时间,但从一八四八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无产阶级斗争的最终目标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世界公民思想。所以我认为,马克思提出该论断的背景中或许有自身遭遇这一点,但绝不是如此单薄的。
客观上看,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进行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社会阶级。工人阶级所受待遇非常糟糕,受尽资本主义者的压榨和剥削。马克思相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本身存在许多会使其逐步走向灭亡的内在矛盾。社会步向革命,这个过程大致上来说就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到无产阶级专政,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将最终消亡。这充分反映了马克思的世界公民思想。
至于主观原因,刚刚也已提到,如果马克思提出该论断发生在他第二次被驱逐出境之后,那个人境遇或许使他更加渴望一个平等、自由、法治的社会,从而发出了“我是世界公民”的呼喊。另外,马克思年轻时对社会矛盾和工人阶级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这是他日后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基础。
综上所述,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马克思对社会的研究(和他的个人遭遇)都是马克思提出该论断的背景。
【内涵】
一、国家联盟(a voluntary league of states)
在《永久和评论》中,康德提出,人的“实践理性”要求各国脱离制造战争的野蛮状态,并制定契约成立国家联盟以维护世界和平。
二、世界公民
国家联盟中的世界公民的核心特点是友好,他们关注不同国家的公民之间的关系,是作为世界公民而非某一个国家的公民存在的个体。世界公民把每个人都看作是有道德的人加以尊重,认同所有人的自由和平等,在为别人提供帮助时不会因为亲疏远近而有差别,也不会对自己的同胞有特殊的照顾,从而实现一种无同胞优先性的全球正义。
三、爱国主义
康德认为,公民爱国主义可以弥合推进普遍正义的一般责任和为祖国谋求正义的特殊责任,最终可以发展为世界公民主义。然而,在当代政治哲学中,对于爱国主义与世界公民主义有许多争论。支持世界公民主义的人认为,教育可以促进人们从爱国主义向世界主义转变,世界公民可以热爱世界,同时热爱他的国家。反对世界公民主义的人认为,爱国主义具有道德特殊性,代表了特定社会共同体身份和一种归属感,这与无爱国情绪的普世主义是不相容的。
四、与儒家大同思想
世界公民思想很容易让中国人联想到《礼记》中的礼运大同篇,其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得到了无数人的情感认同。常有人说,儒家大同思想是世界公民主义的起源。且不论两者究竟有没有互相影响,其中的共同之处表明,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基于什么样的文化,自由、平等、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既然能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我相信,各国之间的争端有消除的可能性,国家联盟甚至是世界共和国也有实现的可能性。
总之,世界公民主义由个体道德修养支撑,代表了人类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是一个极其美好、实现起来却困难异常的构想。人类是否能够最终实现这个理想还是未知数,但是世界公民思想无疑已经为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为之奋斗。
【现实意义】
既然在世界公民思想的指引下,国家联盟甚至是世界共和国有朝一日能成为现实,那么,在人人平等、人人相互尊重的世界里,很多社会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仅就现阶段而言,世界公民主义可以解决如移民、种族、恐怖主义等问题,推进全球化、联合国的发展,这些都是令人感到欣喜和振奋的。
同时,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公民思想勾画了一个太过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蓝图,但放眼当今世界,每个国家都为自己的国际利益而争斗,国家大联合的似乎遥遥无期;世界公民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矛盾本质上无法消除;极端种族主义、不同民族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断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都为世界的和平蒙上了一层阴影。现今国际形势相当复杂,实现我们的最高理想还有漫长曲折的路要走。我想,我们不能对理想社会抱太多幻想,但美好温暖的信仰能将人类凝聚、给人以希望、指引和动力。美丽可爱的东西并非永远不能得到,若每个人都该有些信仰,那么不如选择相信“世界大同”的理想。
希望在已取得喜人的发展和成绩的背景下,在让人担忧的重重阻力面前,世界公民主义可以不断调整不断进步,指引人类在实现最高理想的道路上高歌前行。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