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寻访记——寻访我校1955届校友、著名考古学家王炳华先生
作者:历史学科张健老师
说起考古学家王炳华先生,除非业内人士,外人对其恐怕了解得并不多。可是在茫茫人海中,我却机缘巧合地能与其相识。 初次知道王炳华先生这个名字,还要从上学期的一堂课说起。去年10月,我有机会为市老年大学的学员们上一堂关于《丝绸之路》的课。在上课时,我为学员们放了一段《寻访小河墓地》的DVD资料片。片中有一段记者对王炳华先生的采访。当时许多老年学员包括我都觉得,王炳华先生的口音非常有特色,特别像我们南通人的发音。 |
|
随后,我马上上网查询,知道了王炳华先生是1935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60年毕业于北大考古系。此后一直在新疆从事考古事业40多年,是新中国第一位发现楼兰古城和小河墓地等遗址的著名考古学家。 知道了王炳华先生是我们南通人,只算是将我心头的疑问揭开了一半。我一直在想,在50年代能考取北大的人,估计十有八九应该是通中毕业的吧。但是,我又不敢肯定,而且网上也查不出王炳华先生是从哪个中学毕业的。于是,这一直成为我特别想搞清楚的事情。 凑巧的是,前几天偶然翻看校报《通中报》,里面有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是一位叫姚锷的校友捐给校史馆的,内容是1951年参军的几位通中校友集体照,里面居然出现了“王炳华”的名字。于是我猜想,既然王炳华先生是1960年毕业于北大的,那高中毕业估计在1955年(以前北大是五年制本科)。正好我手头有一本通中退休老教师季修甫先生给我的1949—1959届校友录名册,我便仔细翻看,果然看到了王炳华先生的名字,在工作单位一栏注明:新疆考古研究所。 |
|
正如我的猜测一样,王炳华先生是南通中学1955届的毕业生,同班还有同样考取北大的著名哲学家陈中立先生。这一刻,我开心地大笑起来,总算找到了。于是我想联系到王炳华先生,请他谈谈自己在母校通中的求学经历及以后的工作情况,让更多通中学子认识母校的杰出校友,让更多的学生热爱科学事业。 但是,我该怎么找到王炳华先生呢?在上学期,我有机会到新疆克拉玛依市教学交流,认识了当地的历史教研员许新梅老师。于是我在QQ里与许老师联系,请她帮忙。许老师很热心,没几天就有消息来了。告诉了我王炳华先生在新疆考古研究所的老同事张树春先生的联系方式。从张先生处又得到了王炳华先生的儿子王越的号码(刚开始,张树春先生报的号码有两个数字颠倒了,打过去是空号,今天才给我正确号码,好事多磨呀呵呵)。 前天晚上,我按照张先生提供的号码,打到上海,王炳华先生的家人告诉了我他的Email地址。于是我便与王炳华先生进行了联系。在我的邮件中,我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
尊敬的王炳华先生:
如果您看到这封信后,烦请您能回信给我。我很荣幸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结识您这位杰出的校友,也恳请您在闲暇的时候写一篇回忆母校通中的小文,我将会联系在校报上刊出。
贺知章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您在西北新疆从事考古事业几十年,我却偶然地从口音中辨别出您是南通人,这也许是一种巧合,抑或是一种缘分吧。
天宁寺香火旺盛,光孝塔铜铃悠扬,老楸树花开正艳。王老师,我诚挚地邀请您在回通探亲的时候到母校通中走走。这里留下过您青春的印记,这里留存着您美好的回忆。祝您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晚辈张健敬上 2011年3月28日
昨晚我收到了王炳华先生的回函,全文如下。
张健老弟:
在你十分认真、热情的追索中,感到了母校、校友的关注、温暖。
初、高中我在通中的生活,留下了不少难忘的记忆,得机会时肯定还会回南通去看看的。届时,一定和你联系。55级3班在南通的校友有一个联谊会,他们也不时有联络,大概知道我的情况。
目前在美国,事情较多。五月中,我的博士生要进行论文答辩,届时,我会赶返北京,五月底以前,会在北京。待回国后再细聊。
我北京家中的电话是010-6251xxxx,可以联系。
王炳华
王先生的信中称我为“张健老弟”,让我惶恐不已,我实乃晚生后辈,愧不敢当!
百年通中,英才辈出。正是这片热土孕育着璀璨夺目的校园文化,正是这所学校培育出社会各界的人才精英。我深爱我的母校,更为母校百年来培育出诸多英才而倍感自豪!
【附】王炳华先生简介
王炳华,男,汉族。1935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至新疆,从事新疆考古40年。研究员,曾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唐史研究会、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会、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理事。两次被评为新疆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992年起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40年的考古工作中,足迹及于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阿勒泰山麓、伊犁河谷及天山内外。共主持、直接参予的重要考古工地达20多处,如吐鲁番阿斯塔那、交河沟西、伊犁河流域乌孙墓、阿勒泰克尔木齐石人石棺墓、盐湖元代墓葬、天山阿拉沟、哈密五堡、罗布淖尔楼兰古城、古墓沟墓地、尼雅精绝故址调查发掘,康家石门子调查。开拓了新的考古研究空间,提出了新的概念。在40年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新疆青铜时代、楼兰早期文明、生殖崇拜、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塔克拉玛干沙漠城镇废弃的内在制因等,为西域研究学界关注。主持了与日本早稻田大学、佛教大学,法国科研中心等有关丝绸之路调查、交河沟西发掘,尼雅考古调查发掘,克里雅调查合作项目。
对塞人、乌孙、车师、精绝、楼兰考古文化有较深入研究。对汉—唐丝路古道进行过全面深入的勘查。主要著作有《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天山生殖崇拜岩画》、《吐鲁番古代文明》、《新疆古尸》,《沧桑楼兰》、《精绝春秋》,主编《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法国西域敦煌学名著译丛》,合著《新疆历史文物》、《乌孙研究》、《通俗新疆史》,及《塞人历史钩沉》、《唐柘橛关故址研究》、《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等论文近百篇。先后多次应邀访问美、法、日、韩及印度、奥地利、瑞典、阿富汗、哈萨克斯坦等国及香港、台湾等地,进行学术交流。
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曾于2008年4月20日对王炳华先生做了专题采访《著名考古学家王炳华•大漠拾珍》
视频地址:http://video.sina.com.cn/v/b/19512786-1597560422.html
主要著作及论文
(一)、著作
1、《新疆出土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
2、《新疆历史文物》(合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3、《乌孙研究》(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通俗新疆史》(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吐鲁番的古代文明》,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天山生殖崇拜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7、《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新疆历史文物》,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8年版。
9、《罗布泊—一个正在解开的迷》(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新疆古尸》,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访古吐鲁番》,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沧桑楼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精绝春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二)、主编资料
1、《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法国西域敦煌学名著译丛》,北京中华书局。
3、《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新疆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新疆文物考古新收获(续)》,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新疆考古发现与研究》第一辑,新疆文物特刊,1996年版。
6、《交河沟西,1994-1996年度考古发掘报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三)、主要论文
1、《特克斯县出土的古代铜器》,《文物》1962.7-8合刊。
2、《覆面、眼罩及其他》,《文物》1962.7-8合刊。
3、《盐湖古墓》,《文物》1973.10。
4、《吐鲁番新出土的唐代绢花》,《文物》1975.7。
5、《从出土文物看唐代以前新疆的政治经济状况》,《新疆历史论文集》,1977年。
6、《新疆阿拉沟发现春秋至汉代少数民族墓葬群》,《文物》特刊40期,1977.12.15。
7、《建国以来新疆考古的主要收获》,《文物考古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
8、《寻找沙漠深处淹没的文明》,《广角镜》96-99期,1979.9-1979.12。
9、《吐鲁番出土唐代庸调布研究》,《唐史研究会论文集》1980.1、《文物》1981.1。
10、《刘平国刻石及有关新疆历史的几个问题》,《新疆大学学报》1980.3。
(共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它从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